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西贝冤不冤?起诉罗永浩到底谁能赢?预制菜之争或是行业破局契机

众律宝 2025-10-9 23:31 124人围观 普法专题

# 普法专题
西贝五个“一定”要告罗永浩,但法律站在谁那边?一场预制菜争议,折射出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的鸿沟。“难吃、贵、恶心!”日前,罗永浩在西北莜面村就餐后发布了一条言辞犀利的微博,直指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 ...



西贝冤不冤?起诉罗永浩到底谁能赢?预制菜之争或是行业破局契机

西贝五个“一定”要告罗永浩,但法律站在谁那边?一场预制菜争议,折射出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的鸿沟。

“难吃、贵、恶心!”日前,罗永浩在西北莜面村就餐后发布了一条言辞犀利的微博,直指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随即引发轩然大波。西贝董事长贾国龙火速回应,用了五个“一定”表达愤怒:“一定一定一定要起诉罗老浩”,态度坚决。


西贝冤不冤?起诉罗永浩到底谁能赢?预制菜之争或是行业破局契机

这场纠纷看似是两位公众人物之间的口水战,实则揭示了餐饮行业标准化生产与消费者期待之间的认知落差。那么,西贝的五个“一定”真的能换来一场必胜的官司吗?从法律角度看,情况可能并不乐观。

01名誉权侵权:西贝面临举证难题

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企业确实享有名誉权,但要起诉成功,西贝必须证明以下几点:罗永浩的言论存在虚假事实陈述、主观上存在过错,并造成了实际损害后果。

关键在于“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这一陈述是否构成捏造或歪曲事实。这里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罗永浩发言的性质是事实陈述还是主观评价;二是“预制菜”该如何定义。

02“预制菜”定义成为胜负手

争议的核心在于对“预制菜”的定义存在巨大分歧。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调其采用的是“中央厨房预加工+门店最终烹饪”的模式。他援引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在2024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该《通知》将预制菜定义为“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并明确排除了“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以及“现场烹制的菜肴”。按此标准,西贝的菜品确实可能不属于预制菜。

然而从消费者视角来看,罗永浩代表了普通食客的直观感受。只要是门店加热即食的成品,吃起来缺乏“锅气”,口感像“隔夜饭”,那就是预制菜。这种消费者认知与官方定义之间的落差,成为了本次争议的焦点。

03法律天平向消费者倾斜

从法律角度看,罗永浩其实占据着有利位置。一方面,“太贵”、“难吃”明显属于主观感受范畴,没有固定标准,很难构成诽谤。即使是“几乎全是预制菜”的表述,只要是基于合理判断和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并非恶意捏造,也很难被认定为虚构事实。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5条明确赋予了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批评的权利”。如果罗永浩能够证明其言论是基于真实的消费体验(他确实提供了用餐小票),那么他的批评很可能被视为行使消费者监督权的合理范畴。

另一方面,西贝要证明罗永浩存在主观恶意并造成了实质性损害,也面临举证难题。社会评价降低需要切实证据,证明是直接由罗永浩言论造成,而非其他因素。

04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的鸿沟

这场风波最值得深思的是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巨大鸿沟。官方对预制菜的定义排除了中央厨房模式,但消费者却很难理解这种区分。对普通食客而言,菜品是否在门店现场由生料烹饪而成,才是判断是否“现做”的标准。

这种认知差异不仅存在于西贝与罗永浩之间,也是整个餐饮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随着连锁餐饮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中央厨房模式,如何让消费者理解并接受这种生产方式,成为了行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结语:沟通比起诉更重要.西贝虽然用了五个“一定”表达决心,但从法律层面看,这场官司的胜算并不大。更重要的是,即使西贝在法律上胜诉,也可能在舆论场上面临更大挑战。

一场官司会让更多消费者关注到西菜的制作工艺,放大其“中央厨房”模式与消费者期待的“现炒现做”之间的落差。

对企业而言,积极与消费者沟通,提升透明度,或许是比直接起诉批评者更明智的选择。在餐饮行业,消费者的信任是最宝贵的资产,而这份信任建立在真实、透明的体验之上。

这场预制菜争议最终会如何收场,我们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远比打赢一场官司更为重要您对此事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