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疫情留下的信用“疤痕”,是疫情留给许多普通人的共同记忆。如今,终于等来修复的曙光。 今日(10.27),央行行长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透露,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新冠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项计划于明年初执行的措施。 消息一出网友观点呈现多元化这项政策针对的是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留下的信用“疤痕”。许多人在疫情期间并非因为个人不诚信,而是受到外部环境冲击导致短暂失信。如今,他们已经还清贷款,但征信记录上的污点却可能影响其后续贷款、就业甚至日常生活。一次性的信用救济,正是给这些人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支持者认为,这体现了政策的温度。知乎网友“清风”写道:“疫情期间我的小店被迫关闭,房贷逾期两个月,虽然后来想尽办法补上了,但征信记录一直像一道疤。能有机会修复信用,是对我们这些努力还款的人一种理解。”还有网友提到,这有助于释放消费潜力,让更多轻微失信者重新融入正常经济生活。 也有网友表达担忧。微博用户“金融小卫士”评论:“支持合理救济,但要防止老赖借机洗白,需要明确金额门槛和执行细节。”这种担忧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政策如何在人性化与风险控制间找到平衡。 还有网友关注政策落地的具体问题。救济范围如何界定?金额门槛是多少?执行流程是否简便?这些都需要配套细则。腾讯新闻网友“明智”提出:“最好能明确哪些情况符合条件,是否需要主动申请,避免产生新的不公。” 01老赖会趁机“洗白”吗?消息一出,小编最先看到的质疑声是:“会不会让老赖钻了空子?”这种担心很实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明明有能力还款,却找各种理由拖欠。如果让他们轻松“洗白”,对那些始终守信的人确实不公平。 但仔细看政策细节,你会发现设计者早已考虑到这点。只有“已归还贷款”的违约记录才有资格被救济。这意味着,想享受这个政策,首先得把旧账还清。 真正的“老赖”,恐怕不会为了清除记录而主动还钱。这一门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过滤掉了恶意违约者。 不过,执行中的细节决定成败。比如,如何判断一个人是真的受疫情影响,还是以此为借口?可能需要查看当时的失业证明、店铺关闭证据等。这些都需要更清晰的指引。 02哪些人能受益?门槛怎么定?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这政策到底能惠及多少人?关键就在那个“一定金额以下”的界定。定得太高,可能让政策效果打折扣。定得太低,又会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排除在外。 我猜想,可能会按贷款类型来差异化设定。比如信用卡小额逾期和房贷逾期的“一定金额”,肯定不能是同一个标准。 还有个时间问题。逾期多久算“短暂失信”?是30天还是90天?这些都需要明确。更重要的是,这个政策应该有“温度识别”能力。那些虽然逾期但始终保持还款意愿、情况好转后立即补缴的人,正是政策最想帮助的对象。 03申请流程会麻烦吗?好的政策,最怕落实起来手续繁琐。想象一下,如果申请信用救济要跑多个部门、开各种证明,恐怕很多人会望而却步。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从疫情冲击中缓过来的人,时间和精力成本都不低。 目前国内现有的信用修复机制,目前主要依据的是《征信业管理条例》。传统的异议处理流程需要个人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整个过程耗时较长。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已在探索更便捷的方式。比如部分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信用修复申请功能,让用户可以直接在线上提交材料。一些地方试点的“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也将多个部门的审核流程进行了整合。 对于这次一次性救济政策,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最大限度简化流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或许可以借鉴新加坡经验,通过银行或征信中心,让符合条件的个人在线确认即可完成申请。 同时,可以建立统一的查询平台,让申请人能够实时跟踪处理进度。毕竟,信用修复的本意是减轻群众负担,而不是增加新的麻烦。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应该透明、可预期。明确告知申请人需要准备什么、需要多长时间、结果如何查询,才能让好政策真正惠及于民。 结语:疫情三年,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那些非故意的信用“疤痕”,是时候被温柔以待了。一个好的社会,应该给努力向上的人第二次机会。明年年初,期待这项充满温度的政策,能以真正有精度的方式落地生根。 备注:本账号主体为自媒体,非新闻机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今日(11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江网商...
摘要:“分期商城”模式为何成为投诉新热点?监管利剑下,高息贷款换上新马甲,进而引...
今日(11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江网商...
今日(11.20),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公告,同意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
近日(11.14),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2025年第6 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
2024年5月,重庆市发布全国首个小贷行业消保指引,开创了地方金融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
长期逾期资产正被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集中摆上货架,负债人解决历史债务的窗...
上海八部门联合出台新规,剑指以“打假”为名、行牟利之实的职业索赔行为,旨在营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