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多家支付机构因税务问题被稽查,正陆续补缴大额税款及滞纳金、罚款。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机构涉及金额巨大,可能高达上亿元。此次集中稽查主要聚焦于两类涉税问题,不仅冲击机构自身利润,也波及商户费率。 01支付机构自身错用税收政策根据财税〔2016〕36号文规定,可享受进项税加计抵减政策的“现代服务业”范围明确(包括研发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然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核心业务,如自动结账对账、资金归集清算、多账户管理等。本质上属于“金融服务”项下的“直接收费金融服务”涵盖资金结算、清算、金融支付等服务,并不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 关键问题在于: 多家支付机构错误地将自身业务归类为“现代服务业”,并据此享受了不应得的进项税加计抵减优惠。稽查后,这些机构需补缴已违规享受的加计抵减税额及相应的滞纳金。 典型案例: 近期一家冲刺港股上市的大型支付机构被披露,其在2019年4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申请的若干增值税抵扣计划资格,因不再符合调整后的政策执行标准而被认定无效。该机构需偿还相关税收抵扣及逾期费用,合计超过3000万元。 02支付平台被异化为偷逃税“通道”税务部门关注的另一类严重问题,是企业或商户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及分账系统进行偷逃税,支付机构需要配合税务协查。常见手法包括: 1、私户收款: 引导客户将经营款项支付至支付平台关联的个人账户。2、掩盖流向: 利用支付平台的复杂交易链路隐藏真实资金去向。3、拆分收入: 通过“交易-退款”操作拆分实际销售收入。4、隐匿跨境收入: 利用境外第三方支付工具接收海外客户款项而未申报。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知情人透漏,某上市公司旗下支付公司HLB,去年因某包盘服务商(L某)因涉嫌非法经营被查,牵出通过备付金账户下发分润避税的情况,被上报到国家税务总局。(该内容未有官方公开纰漏,仅供参考) 事情起因江西某代理商会销买了数百台设备,采购人还是贷款购买,因未从事这个行业因此激活并不是那么顺利,想要退货未成,加上贷款压力,一时没想开造成了悲剧。因此这个包盘服务商(L某)被查。 稽查案例曝光: 1、新疆乌鲁木齐: 某加工厂2021-2023年间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取得含税销售收入2.8亿元,未申报缴纳增值税(依据:乌税稽罚〔2025〕7号)。 2、贵州: 某大型加油站通过删除加油数据、引导客户向支付平台个人账户付款,隐匿收入5155万元,被追缴税款及罚款1214万元。 3、扩散趋势: 此类手法已跨行业蔓延,医药、餐饮、贸易等行业企业利用支付平台伪造退货/刷单、拆分资金流,或利用境外支付工具隐匿跨境收入。甚至有企业表面申报开票收入,实际通过微信/支付宝二维码将大量资金分流至账外。 03税务监管升级:资金流监控成为突破口此前,部分企业利用支付平台交易链路复杂、资金流向隐蔽等特点,通过账外收入、拆分交易等手段偷逃税。面对利用支付平台隐蔽性进行偷逃税的行为,税务部门依托技术升级强化监管。 “金税四期”核心作用: 该系统整合银行、支付平台、企业开票及申报等多方数据,推动从“以票控税”向“以数治税”转变。 强化资金流监控:1、境内:个人银行账户当日单笔或累计交易超50万元人民币将被上报。2、跨境:个人账户跨境收款超20万元人民币将被上报。 而且税务部门可根据第三方支付数据链,通过“数据穿透 + 智能分析”的方式对部分大型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实施动态监控,从而实现多个部门数据共享,当个人账户收入超过一定额度后,数据会直接传送到税务部门。 此外,信用惩戒加码。 2025年7月1日实施的《纳税缴费信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税收违法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力度。 总结: 此轮针对支付机构的税务稽查风暴,既是对机构自身税收合规性的检验,也是对支付平台被用于偷逃税乱象的重拳整治。在“金税四期”的强大数据监控和日益严格的信用惩戒机制下,支付机构及利用其服务的商户,均需高度重视税务合规风险。 此外,当前支付行业竞争白热化,部分机构营收利润下滑,业绩压力显著。补缴巨额税款本金、滞纳金及罚款,将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空间。为弥补损失,部分支付机构已不得不考虑上调服务费率。 |
今日(11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江网商...
摘要:“分期商城”模式为何成为投诉新热点?监管利剑下,高息贷款换上新马甲,进而引...
今日(11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江网商...
今日(11.20),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公告,同意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
近日(11.14),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2025年第6 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
2024年5月,重庆市发布全国首个小贷行业消保指引,开创了地方金融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
长期逾期资产正被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集中摆上货架,负债人解决历史债务的窗...
上海八部门联合出台新规,剑指以“打假”为名、行牟利之实的职业索赔行为,旨在营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