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极融借款APP被通报!“套娃式授权”个人信息如同“裸奔”!

金融帮 2025-3-30 23:58 133人围观 财经频道

# 财经频道
近日,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的一纸通报,将美股上市公司嘉银科技旗下“极融借款”App推上风口浪尖。这款助贷平台因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被点名,其“套娃式授权”的黑箱操作引发公众对隐私安全的强烈担忧。然而,这 ...



极融借款APP被通报!“套娃式授权”个人信息如同“裸奔”!

近日,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的一纸通报,将美股上市公司嘉银科技旗下“极融借款”App推上风口浪尖。这款助贷平台因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被点名,其“套娃式授权”的黑箱操作引发公众对隐私安全的强烈担忧。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此类问题用户稍有不慎,个人信息便如同“裸奔”!

通报背后:极融借款的“协议迷宫”

5月12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报指出,“极融借款”App存在两大违规行为:1、未提供撤回个人信息收集同意的途径,用户一旦授权便无法反悔;2、隐私政策未明确列出第三方机构的信息收集范围,用户对数据流向一无所知。

然而,更触目惊心的是其“套娃式授权”设计用户借款时,表面仅需勾选4份主协议,但实际点开后,协议层层嵌套,最终触发超700份第三方授权文件,涉及近30家金融机构与20余个助贷平台。

《合作方借款协议》内嵌73套协议,点击后进一步细分至合作方(如豆豆钱)的15份合同;《风险告知书》暗含6份子协议,涵盖征信查询、担保机构授权等内容。


极融借款APP被通报!“套娃式授权”个人信息如同“裸奔”!

这种设计让用户“一键授权百家机构”,却对协议内容毫不知情。面对质疑,极融客服仅回应“为便于借款需提前授权”,对用户知情权的漠视可见一斑。

行业通病:从极融到桔多多,谁在“偷”你的信息?

“套娃式协议”绝非个案。实测发现,嘉银科技旗下另一平台“你我贷”同样存在类似问题,用户授权协议超500份;合作方桔多多的协议中,甚至要求共享用户活体影像、婚姻状况、车辆信息等敏感数据。

此外:vivo旗下“丰融借钱”嵌套60余份协议;喜马拉雅“听小贝”曾内嵌17家平台、80余份协议(已下线)。

行业逻辑何在? 助贷平台通过“资金路由”模式,将用户信息批量分发给合作机构以提升放贷效率。然而,这种以牺牲隐私为代价的便捷,实则是将用户推向信息泄露的深渊。浙江省法学会专家指出,此类“概括授权”严重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单独同意”和“最小必要”原则

风险叠加:高利贷与隐私泄露的双重绞杀

除了隐私危机,极融等平台还被曝通过担保费、服务费等名目,将实际年化利率推高至36%的法律红线。

例如:用户借款2万元,前两期还款额高达4141元,变相“砍头息”加重负担;综合成本包含隐性费用,部分案例年化利率突破36%。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平台合作的地方银行与金融机构涉嫌跨区域放贷,违反监管要求。例如嘉银科技官网展示的合作伙伴中,长沙银行、顺德农商行等地方机构赫然在列,如何规避“不得跨辖区放贷”的红线仍是谜团

现象直击:一天逾期,暴力催收的“疯狂剧本”

[金融帮]通过黑猫投诉平台多位用户以及我们粉丝投诉,“极融借款”在借款人逾期后采取极端催收手段,甚至逾期仅1天即遭遇“全方位轰炸”,引发社会广泛争议。根据用户自述及公开投诉案例,其暴力催收行为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罪状”:

电话与短信轰炸:无休止的威胁与侮辱,多名用户反映,逾期当天即被不同号码轮番拨打催收电话,频率高达“数十通/天”,甚至深夜、凌晨仍持续骚扰。催收人员使用侮辱性语言(如“老赖”“废物”)、威胁曝光隐私(如“公开通讯录”)、伪造法律文件(如“起诉通知书、伪造律师函”)施压。更有用户称收到包含不雅图片的短信,进一步加剧精神压力。

亲友骚扰:隐私泄露下的“社会性死亡”,催收方通过非法获取借款人亲友联系方式,向其发送催收信息或直接拨打电话,散布借款人逾期信息,甚至暗示“不还款就上门闹事”。一名用户因母亲接到催收电话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直言“尊严被彻底击碎”。

冒充公检法:伪造身份的“心理战”,部分催收人员谎称“法务部”“司法机关”,以“涉嫌诈骗”“将被拘留”等话术恐吓借款人。此类行为不仅违反法律,更严重损害公权力形象。

监管重拳:助贷新规能否终结乱象?

2025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要求:

1、银行需审核合作机构资质,实行“白名单”管理;

2、综合融资成本透明化,禁止以咨询费、担保费变相抬价;

3、强化个人信息保护责任,违规机构将面临清理。

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行业洗牌在即。头部平台若继续游走灰色地带,恐遭监管反噬;中小机构若无法合规,则将彻底出局。

用户自救:如何守住个人信息底线?

1、警惕“一键授权”:勾选协议前务必逐层点击,查看嵌套内容;

2、拒绝模糊条款:若协议未明确收集目的、范围,果断放弃;

3、投诉维权:遇违规行为,可通过国家网信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互联网金融协会等渠道举报维权。

结语:“套娃式授权”不仅是极融的污点,更是整个助贷行业的痼疾。当技术沦为侵犯隐私的工具,当便捷透支用户信任,平台的“千亿放贷神话”还能维持多久?监管重压下,唯有将合规置于利润之上,企业方能行稳致远。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授权,不应成为数据黑市的“通行证”,而应是平台责任的“试金石”。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综合监管通报及媒体报道,细节已核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