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金融帮
82
|
摘要:“分期商城”模式为何成为投诉新热点?监管利剑下,高息贷款换上新马甲,进而引起监管关注。 近期,多家以“积分电商”名义运营的“分期商城”类平台被众多用户投诉,称其在实际操作中涉及征信授权、会员付费、商品高溢价等问题。此类平台实质是通过商城模式以消费名义行贷款之实。 约一个月前,我们一位关联公司的同事在与一位粉丝交流时了解到,该粉丝通过广东分某乐商城平台,以286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个所谓的“超值套装”。该套装内含2000元支付宝红包及多项几乎用不上的虚拟权益。
这笔交易被设计为分3期偿还,但总还款额竟达2990余元。经测算,其实际年化利率远超常规认知,被用户质疑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变相高利贷。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由于该交易被包装成“消费”而非“借贷”,使得用户在遭遇不公后面临维权无门的困境。 而在黑猫投诉平台我们看到这样的投诉:“借款5000元,先扣799元会员费,分期购买的手机比市场价高出2000元,最终实际年化成本超过36%。”这是一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对某“分期商城”的控诉。 2025年10月1日,被称为“助贷新规”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实施,明确将综合融资成本上限锁定在24%。新规旨在整顿行业乱象,却也让部分平台加速寻找监管套利的新路径。 01新规落地,行业格局生变助贷新规的出台,标志着万亿级助贷市场从“野蛮生长”迈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新规最具杀伤力的条款是第六条:要求商业银行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并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 这意味着,以往平台通过咨询费、顾问费、担保费等等名目变相提高费率的做法被明令禁止。所有费用都必须透明展示,且总成本不得超过年化24%的司法保护上限。 资金正加速向低风险优质客群集中。部分中小银行仍为24%以上资产提供资金,但资金成本最高上涨2个百分点。36%以上高息客群已难以从银行、消金机构获得资金。 02模式异化,“分期商城”崛起在强监管压力下,部分平台开始转向“分期商城”模式。这一模式表面以消费为外壳,实质却承载着金融借贷功能。与传统助贷不同,平台通过会员费、回购差价及各类服务费、权益、回购差价及各类服务费等,使实际息费成本超过24%,部分甚至高于36%。 但由于运营主体多为非金融机构,且交易过程以消费为“外壳”,现有监管难以将其直接定性为违规放贷或高利贷。此类模式的存在,一方面源于中小银行在零售贷款增长乏力下对高收益客户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人群对小额、高频短期资金的持续需求。 尽管监管已关注到相关风险,并有个别处罚案例,但因模式隐蔽、执法成本高,治理仍面临挑战。由于运营主体多为非金融机构,且交易过程以“消费”为名,现有监管难以将其直接定性为违规放贷或高利贷。这种模式的隐蔽性使其成为监管套利的温床。 03投诉激增,消费者权益受损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外,“分期商城”模式已引发大量消费者投诉。黑猫投诉平台显示,“贷款+会员权益”相关投诉超7000条,集中在默认勾选扣费、强制绑定开通、退费难、商品高溢价、自动续费等多个方面。 某东北知名头部平台被众多用户指控存在“会员费太离谱”的问题。借款几乎每笔都被扣除199-699元不等的会员费,而承诺的“提升额度”往往只是象征性增加几百元,且有效期仅30天。 更令人担忧的是商品高溢价问题。使用分期购买商品,价格通常比京东、天猫等主流电商平台高出不少,用户不仅要支付分期利息,还变相承担了商品加价部分。许多分期商城产品的实际年化成本远超24%的监管红线。 04合作动机,银行与平台各取所需“分期商城”模式的兴起,背后是中小银行与助贷平台的双向驱动。中小银行面临零售贷款增长乏力困境,渴望获取高收益客户,但却缺乏自主风控能力。助贷平台则在新规挤压下,急需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以维持生存。 高定价资产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还是有机会。”尽管24%定价的客群资质优于36%定价的客群,但高定价资产存在8-12个百分点的风险溢价,短期内平台仍可从该客群获取可观收益。 这种合作背后是深刻的“动机错位”:银行既想维持业务规模,又极度风险厌恶;而头部平台则力推轻资本的“分润模式”,将风险的不确定性推给银行。 05监管视野,新模式已引起关注尽管“分期商城”模式具有一定隐蔽性,但监管层已注意到这一现象。据了解,24%+权益、设备租赁、E卡、红包等绕过监管红线的模式,均“已经引起监管的注意”。 新规第七条明确要求“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设定审批通过率下限等方式,对商业银行自主评审贷款实施不当干预”,旨在破除“大助贷、小资方”模式对金融机构空心化的影响。 监管趋势表明,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题。新规第八条要求商业银行将增信服务机构增信余额纳入统一授信管理,至少每季度评估一次其代偿赔付能力。个别地区已出现针对此类模式的处罚案例,但因模式隐蔽、执法成本高,全面治理仍面临挑战。监管技术与能力的提升将成为下一步关键。 结语:合规发展是唯一选择。面对行业乱象,头部平台已开始调整战略。差异化竞争成为中小平台的生存之道。一些平台转向县域市场等特定客群,或采取纯导流等轻资产模式寻求生存空间。 2025年助贷市场规模或将突破10万亿元,但头部机构市占率或超60%。长期来看,行业将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头部机构凭借合规优势、技术能力与生态布局持续领跑,腰部及尾部机构则面临生存压力。 声明:本文内容旨在进行政策研究与行业分析,所载观点仅为作者基于公开信息的个人理解与评论,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操作建议。笔者力求内容准确、客观,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判性参考。本账号主体非新闻媒体机构。转载请联系作者,并请注明出处。 |
10月以来,平安、光大、建行、中行等多家银行密集公告,将数十亿元规模的信用卡、消费...
今日(11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江网商...
摘要:“分期商城”模式为何成为投诉新热点?监管利剑下,高息贷款换上新马甲,进而引...
今日(11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江网商...
今日(11.20),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公告,同意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
近日(11.14),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2025年第6 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
2024年5月,重庆市发布全国首个小贷行业消保指引,开创了地方金融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
长期逾期资产正被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集中摆上货架,负债人解决历史债务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