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11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江网商银行因贷款“三查”不到位、催收外包管理不到位等,被浙江金融监管局罚款105万元。
去年8月,该行就因存在12项违法违规,被处以735万元罚款。与此同时,今年3月份关联公司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也因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等多项问题收到监管罚单。监管连续出手,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01催收乱象不止,法律风险加剧网商银行此次罚单直指“催收外包管理不到位”,这已不是蚂蚁集团因催收问题首次被推上舆论风口。其关联公司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费”)今年也因催收等问题被监管处罚。 小财认为:催收外包模式本身并非原罪,关键在于如何使用。银行将催收业务外包后,若缺乏有效监督,第三方催收公司可能采取激进手段。网商银行在回应罚单时承诺加强对外包机构的管理,但落实效果仍有待观察。 催收外包管理不到位,表面是操作流程问题,深层次却反映了机构对合规经营的认识不足。监管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回归合规本源。对于消费者而言,遭遇违规催收时,应保留证据,勇敢维权;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唯有将合规意识融入企业文化,才能赢得消费者与监管机构的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监管框架看,我国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催收外包管理制度。原银监会早在2011年发布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就对银行建立催收管理制度提出了要求。2020年《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委托有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记录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贷款清收。 02违规催收行为面临多重法律风险催收外包管理不善,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风险,涉及行政、民事乃至刑事责任。行政处罚风险是最直接的后果。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金融机构自行或委托外部机构催收时不得存在冒用行政机关名义、采取暴力、恐吓、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实施催收的行为。违规机构不仅面临罚款,还可能被吊销相关牌照。 民事赔偿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规定,信息处理者违法处理个人信息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已有借款人因银行委外催收机构侵犯其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而起诉并获得支持的案例。 刑事责任风险是最严重的后果。2021年3月,“催收非法债务罪”正式纳入《刑法》。如果催收过程中存在暴力、胁迫、恐吓、跟踪等行为,可能构成此罪。此外,违规泄露个人信息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结语:合规是金融科技的必由之路。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银行应当如何完善催收外包管理?审慎选择外包机构是第一步。各机构应审慎选择外包催收机构,优先选择商业信誉良好、专业能力强的机构,并实行名单制管理,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现场评估。 科技赋能监管是趋势。有条件的机构可开展逐日全量AI自动质检,对击中敏感词的催收录音进行人工抽检,实现全流程风险控制。金融科技的初心是普惠金融,但普惠不等于放任。只有在合规框架内创新,才能真正服务实体经济,守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声明:本文内容旨在进行政策研究与行业分析,所载观点仅为作者基于公开信息的个人理解与评论,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操作建议。笔者力求内容准确、客观,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判性参考。本账号主体非新闻媒体机构。转载请联系作者,并请注明出处。 |
10月以来,平安、光大、建行、中行等多家银行密集公告,将数十亿元规模的信用卡、消费...
今日(11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江网商...
摘要:“分期商城”模式为何成为投诉新热点?监管利剑下,高息贷款换上新马甲,进而引...
今日(11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江网商...
今日(11.20),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公告,同意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
近日(11.14),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2025年第6 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
2024年5月,重庆市发布全国首个小贷行业消保指引,开创了地方金融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
长期逾期资产正被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集中摆上货架,负债人解决历史债务的窗...